中古读书会2022年待选书单 Unlisted

Created by 山月 and managed by 中古读书会

  1. 文选 by , , , and 13 others

    No rating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总集,由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纂而成,故也称《昭明文选》。汉魏以来,文集日繁,学者阅读不易,于是集录精华的文学选本应运而生,西晋挚虞编纂的《文章流别集》是最早的一种,可惜其书早佚。《文选》沿袭《文章流别集》分体编纂的传统,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的各类作品七百多篇,按体裁分为赋、诗等三十八类(一说三十九类),其中赋、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各类之中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从作品时代来说,除屈原、宋玉、李斯等人的作品外,《文选》选录的主要是汉、魏、晋及南朝宋、齐、梁各代的作品;从思想内容来说,《文选》中既有关于政治教化的作品,也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写景抒情之作;从艺术形式来说,《文选》中多有骈偶之作,选文注重文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为主要艺术标准。可以说,《文选》集中了汉魏六朝文学的主要成果,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其中不少作品都是靠《文选》收录才得以流传至今。

    《文选》编成之后,由于内容丰富,选录精审,成为后人学习汉魏六朝文学的主要读物,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前后三拟《文选》”(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杜甫也在《宗武生日》一诗中要求儿子“精熟《文选》理”(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七),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语,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所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列清代“文选学家”十五人,并说“国朝汉学、小学、骈文家皆深选学”,由此数例,即可见《文选》影响之深远。

    历代注释研究《文选》的著作很多,形成了一门专门的文选学。其中两种最为重要的注本是完成于唐高宗时期的李善注《文选》和完成于唐玄宗时期的吕延济等五臣注《文选》,后来将这两种注本合编,则称为《六臣注文选》。不过,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直接阅读《文选》古注本仍有一定困难,因此中华书局特别推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选》,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部重要的总集。

    本书是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之《文选全译》的基础上,按本套丛书体例要求全面修订而成的。原文以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之胡克家重刊宋尤袤本李善注《文选》为底本,同时参校《六臣注文选》等版本及作家别集和总集,尽量吸收前贤时彦的校勘成果。一般不出校勘记,必要时在注释中说明校改依据及异文。全书中避讳字、异体字及明显的刊刻误字则径改。

    作者第一次出现时做详细介绍,后文重复出现时则注明参见某卷作者介绍。各篇题下设置题解,解释篇题含义,介绍写作背景,概述文章大意,间亦辑录有关评论。像《古诗十九首》这种一题多篇者,则将各篇的题解置于首句的注释中。

    本书采取分段注译的方式,据文意对原文做了分段,注释和翻译置于各段之后,以免注释和翻译离原文太远,不便阅读。对原文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做了注音释义,对原文涉及的语源典故、典章制度等也做了注释。注释中对李善注及五臣注多有吸收,李善注以底本为准,五臣注以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之《六臣注文选》为准。翻译方面以直译为主,诗赋的翻译为保持韵文的特点,也努力译为韵文。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我们重新编制了目录,并编制了著者、篇名两个索引,置于书末。

    本书由贵州大学张启成、徐达教授主编,参与撰稿的作者分别为(按姓氏笔画排列):

    • 王晓卫 曲 沐 宋秀丽 张亚新 张启成 陈宗琳 房开江 骆礼刚 顾绍炯 徐 达 …
  2. 文選學 by 

    No rating

    《民国文存:文选学》内容简介:骆鸿凯先生以纂集、羲例、源流、髓式、撰人、征故、评骘、读选导言、余论等为主要编目,揭示《文选学》的成书经过及其具有的文学史、文体摹意义,使《文选学》成为《文选》学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著作。《文选学》适合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3. 《文选》学丛稿 by 

    No rating

    本书是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跃进供稿。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避不开的一部文学经典。《文选学丛稿》收录作者《文选》学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分为三辑:第一辑为《文选》综论,第二辑为《文选》析读,第三辑为《文选》中的文学批评史料。《我研读文选的体会》作为代后记,介绍作者研读《文选》的心得。

  4. 文鏡秘府論 by 

    No rating

    又称《文笔眼心抄》,日本高僧遍照金刚(空海)编撰,是一部中国诗文论著作。

  5. 宋詞選 by 

    5 stars

  6. 中国历史精神 by 

    No rating

    钱穆编著的《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讲述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迁,波谲云诡,常令治史者望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在《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中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玫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此一代中国人所背负之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之方向。

  7.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by ,

    No rating

    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

    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

    文化为什么重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家走遍了世界各地,从津巴布韦的城市到英格兰的郊区,从北京到巴塞罗那,他们揭示了种种惊人的事实、模式、偏好,以及令人费解的文化实践。马修•恩格尔克从人类学中最重要也最富争议性的九个关键词出发,为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提供指引。世界各地的理论和例子编织在一起,出色地展示了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揭示了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8. 中国叙事: 批评与理论 by , , , and 3 others

    No rating

    《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AndrewH. Plaks)主编,召集了高友工、芮效卫、欧阳桢、何谷理等(包括他本人)十二位欧美代表性的汉学家,系统考察了中国从《左传》、六朝志怪,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的叙事作品,用叙事学中的各种概念、理论、视角来考察与剖析中国叙事文学的结构特点、视角特点与深层的中国审美精神与宇宙观的内在联系,读来既令人时时有豁然之感,也令人深觉文学研究的乐趣所在。浦安迪同时也意在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建立一种属于中国小说美学的叙事方法论。

  9. 佛教的传播 by , , , and 1 other

    No rating

    佛教的传播史就是一部跨文化交流史,也是佛教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实现自身的历史。本书对佛教在不同文明区域的传播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揭示了不同文明区域之社会政治、文化理念、哲学宗教等因素对于佛教传播的影响,呈现了佛教在不同文明区域的传播过程及其与本地文化的多元互动。

  10. 观书辨音: 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by 

    No rating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音”。

  11. 理论入门: 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 by ,

    No rating

    《理论入门》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初涉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学生而言,该书是入门的不二之选。 各种方法、各方大家、各类技术术语,错综复杂,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在《理论入门》中被解说地清楚明白,深入浅出。许多理论类书籍对于所介绍的理论和理论家都有预设立场,与此不同的是,《理论入门》仅仅提供基础的原理,而让读者自己发展观点。 此次修订版包含了当今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并新增了两个全新的章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自由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同性恋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批评、文体学、叙事学和生态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12. 政治学通识 by 

    No rating

    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本书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Sort List

Embed this list on a website